明代,南方及廣西產茶區域進一步擴大。從明代萬歷《明會典》卷37《茶課》記載的資料上來看,明代廣西各府州均有茶葉生產,每年茶稅在1183貫左右。其中產茶較多的州縣是:桂林府的臨桂、興安、義寧,柳州府的象州、賓州,慶遠府的思恩,潯州府的貴縣,平樂府的恭城、修仁,南寧府的宣化,梧州府的岑溪。
(資料圖片)
《明會典》,全稱為《大明會典》,是一部以記載明代典章制度及行政法規為主的官修書。始纂于弘治十年三月,180卷,經正德時參校后刊行。嘉靖時經兩次增補,萬歷時又加修訂,撰成重修本228卷。該書記錄了明代前中期的社會發展、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分化以及明代官修史籍活動是其產生的社會學術背景。尤其對典章制度記載十分完備,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獻。
明代起,茶葉產區基本保持穩定,加之朱元璋“罷造龍團,唯采芽以進”,的詔令,茶業發展的一大束縛被破除了,從而使得芽茶和葉茶開始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茶樹的栽培也有了新的突破,發明了育苗移栽法,在降低了茶樹的養護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茶樹的成活率。茶樹成活率的提高,使得人們可以將精力轉移到茶葉加工工藝和培養地方特色茶類方面。于是乎,各地不同的茶類紛紛出現,六堡茶也不例外。
從明中期到清雍正、乾隆時期,是六堡及其周邊地區茶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興起階段”。當時,六堡及周邊地區茶園規模不斷擴大,為之后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考,從隋代初開始出現“族、閭、保”的鄉村建制,到宋代為“牌、甲、保”。明代開始推行保甲制度,至清代相沿。蒼梧縣下設多賢鄉等十一鄉的建制,以潯江西江為界,江以南設五個鄉,江以北設六個鄉,鄉以下設“堡”、“閘”、“洲”、“甲”。多賢鄉設頭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六堡由此得名。
圖為清同治年間保甲制度下的“十家總牌”。從1644年到1646年,清政府為治查反抗者和牢牢控制人口。開始推行總甲制,十戶為一甲,立一甲長,百戶立一總甲長。以此將民眾束縛在一地,利用總甲來阻止人們流徙。
隨著六堡當地茶產量開始逐步擴大,以及加工技藝的提升,六堡茶的知名度開始提高。在廣東特別是西江流域一帶,六堡散茶以其濃厚獨特的滋味而廣泛傳播,得到粵地民眾的一致認同,“六堡散茶”這個名稱也就此流傳開來。至今,在很多茶類書籍甚至是專業書籍中,仍會直接使用“六堡散茶”這個名稱。
明朝時,六堡散茶以其濃厚獨特的滋味,在廣東特別是西江流域一帶逐漸傳播。
在一張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的手繪蒼梧縣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當時人們的比例方位略欠準確,但龍峝、老二、山心、石橋之西南,即今六堡鎮附近位置赫然標注為“茶亭”,從其地名帶“茶”字判斷,當時六堡一帶已經種茶制茶,并以茶揚名周邊了。
清康熙三十二年蒼梧縣圖,紅圈處“茶亭”即為今六堡鎮附近。
從宋末、元、明,一直到清,史上出現過大大小小幾次漢人南遷。隨著漢人為躲避戰亂或避禍南遷,六堡茶鄉人口漸漸增多,使得茶產量也逐步增長起來,并漸漸在廣東的西江流域中擁有一定的消費群體。慢慢地,開始有本地或廣東茶商在六堡設莊收茶、運銷。制茶工藝上,出現了原始的焗堆做法,但未正式形成工藝。
據考證,當時六堡茶同時有散茶、餅茶、六安茶和花卷茶等產品。
而六堡茶能夠迅速發展,還得益于當時嚴苛的茶稅茶法。由于明代嚴苛的茶稅茶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茶類的推廣。這樣一來,只在嶺南一帶生產,且僅在粵地銷售的六堡茶,反而以其價廉物美,逐步贏得了南粵珠江流域民眾的歡迎,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喜愛的茶。
接下來,六堡茶的發展,還會迎來怎樣的情況,請聽下回分解。